据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 (记者高敬)生态环境部当天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,发布了《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》。公报显示,去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,有99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,占全部城市数的29.3%;PM10和PM2.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。463个城市(区、县)开展了降水监测,酸雨频率平均为10.8%。全国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,土壤环境风险有所遏制,生态系统格局总体稳定。
该公报与往年相比,不只是在名称上有所改变,增加【生态】字眼,在内容上也首次增加了内地室温气体浓度、碳排放、气候变化、晨业面源、海平面等内容。
2017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,也是全面实施《“十三五”生态环境保护规划》的重要一年。各地区、各部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,认真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,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标志性举措为突破口,全力以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,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。
水环境质量,稳步改善
在水环境质量方面,全国地表水监测国控水质断面中,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同比增加,劣五类断面比例同比下降,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。地下水5100个水质监测点位中,优良级、良好级、较好级、较差级和极差级点位分别占8.8%、23.1%、1.5%、51.8%和14.8%。
臭氧浓度,逐年上升
针对公报显示的臭氧浓度逐年上升问题,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司司长刘志全在发布会上回应,我国臭氧污染呈现连片式、区域性污染特征,主要集中在辽宁中南部、京津冀及周边、长三角、武汉城市群、陕西关中地区以及成渝、珠三角区域。从污染程度看,我国臭氧污染以轻度为主,未发生严重污染,更没有出现“爆表”。
刘志全分析指出,臭氧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:生成臭氧的前体物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大;高温、强光照天气;长期以来全球和区域臭氧浓度背景值持续上升。
刘志全说,下一步,我国将加快推进光化学监测网建设,在重点区域、重点城市开展挥发性有机物例行监测,加强工业园区和重点污染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监督性监测,为臭氧污染治理提供决策支撑。同时,着力强化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行业、领域的治理。
蓝天保卫战,成效显著
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(PM10)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.7%,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(PM2.5)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9.6%、34.3%、27.7%,北京市PM2.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89.5微克/立方米降至58微克/立方米,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。
基本完成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淘汰,累计淘汰城市建成区10蒸吨以下燃煤小锅炉20余万台,累计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7亿千瓦。全国实施国Ⅴ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油品标准;黄标车淘汰基本完成,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超过180万辆;推进船舶排放控制区方案实施。启动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。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。清理整治涉气“散乱污”企业6.2万家,完成以气代煤、以电代煤年度工作任务,削减散煤消耗约1000万吨;落实清洁供暖价格政策,在12个城市开展首批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;实施工业企业采暖季错峰生产;天津、河北、山东环渤海港口煤炭集疏港全部改为铁路运输。
应对气候变化,推进低碳发展
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“双控”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,实施能效、水效领跑者制度。清洁低碳能源发展加快,天然气和水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上升1.3个百分点。
过去一年,碳交易在中国取得了较大发展。公报称:积极应对气候变化,顺利启动全碳排放交易体系,统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评价考核。全国碳强度下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。各省(区、市)碳强度下降率纳入绿色发展评价指数,进一步筹推进低碳发展试点示范。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(以下简称“碳强度”)同比下降5.1%,超额完成4%的年度目标。开展省级人民政府控制强化了地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。